用于衡量参与度的终极指标是日活跃量。每天有多少客户在使用你的产品?如果你的产品不是什么日常用品,则需更久的时间才能确定一个可容忍的参与度底线,同时迭代学习周期也会更长。此外,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示产品价值,以避免用户流失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习惯是很难养成的,新产品的使用意味着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习惯,你希望这种习惯的形成越快且越强烈越好。
印象笔记就是一个日常应用的例子(至少其开发者希望大家每天都能用到)。对于印象笔记而言,付费用户就是最有可能天天使用的人。印象笔记曾透露称,只有1%的用户会转化为付费客户,5 但对CEO菲尔·利宾而言,这就足够了。毕竟,该公司有4000多万用户。今年,印象笔记依然专注于增加参与度,这也是它收购圈点6 等公司以及增加照片上传功能的原因。
5 http://econsultancy.com/ca/blog/10599-10-tips-for-b2b-freemiums
6 Skitch,印象笔记收购的一款图片处理应用。——译者注
经过多年的实践,印象笔记意识到,用户需要数月甚或数年的时间才会成为付费客户。投资者似乎也认同印象笔记把重心放在参与度上的做法,并给予印象笔记极大的现金储备以保证其发展。换言之,转化率目前尚不是印象笔记的工作重点,但在参与度提高后,却无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7
7 http://gigaom.com/2012/08/27/evernote-ceo-phil-libin/
以下两个应用虽然使用频繁,但却称不上是日常应用,即用于报销的Expensify8 和用于画线框图的Balsamiq9 。但我们 不天天用并不意味着到处奔波的销售代表或UI设计师也不天天使用。
8 基于云的企业级审计SaaS。——译者注
9 一家独立的软件工作室,由前Adobe高级工程师Peldi Guilizzoni于2008年创办。——译者注
这也是商业模式和精益创业中的重要一课。将产品的早期版本推向市场,测试用户的反应,然后找出对产品反响最大(即参与度最高)的人群。如果有一小部分用户,即早期采用者对你的产品爱不释手,则需找出这些用户的共同点,并以其需求为工作重点,着力发展这一小部分用户,抢占滩头。从参与度高的子群体做起,可极大地加快迭代速度。
婚礼礼物登记应用、牙医预约应用、报税准备应用等肯定不可能天天使用,但仍有必要为此类应用设置一条参与度的准线。理解客户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准线,这一点十分关键。也许这类应用的参与度指标应是周活跃用户数或月活跃用户数。
如果你的产品非常具有颠覆性,则需考虑这项技术从小众采用到大众接受所需的时间。混合动力车、Linux服务器、家用音响、微波炉最初也只有一小部分人使用,直到经过了很多年,商家花掉了数百万广告费用之后,才逐渐成为主流产品。
在创业之初,你通常会拥有一小批脑残粉,这是因为新产品在刚推出时,只会吸引那些喜欢新奇事物或急需你的解决方案乃至可以容忍瑕疵的用户。这些早期试用者会提出很多建议,但是要小心,他们的需求可能并不能反映主流大众的需求。谷歌Wave吸引了大量的早期关注,却并未博得大众的兴趣,尽管它功能强大且灵活。
最理想的状况是早期用户即可代表主流群体,然后以他们为起点,扩大商品市场。乔弗瑞·默尔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著名理论叫作“跨越鸿沟”(Cross the Chasm)。但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理想,同时也没有足够多的数据来以此做出决定。
衡量参与度时,不要只关注访问频率等原始数据,试着找一下用户的使用规律。例如,你知道了用户每周登录三次,很好,但是他们在应用里面都做些什么呢?如果每次登录只是在应用里停留几分钟怎么办?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没有什么用户特别偏好的功能?有没有什么常用的功能?又有没有什么从来不曾使用的功能?他们是主动使用应用的,还是看到邮件提醒后才去使用应用的?
这些规律需要靠以下两种方法分析得出。
要想找出产品的改进点,首先应将理想用户和非理想用户区分开来,并找出二者的不同。参与度高的用户是否都来自同一座城市?忠实用户是否都是从同一社交网络了解到你的产品?成功邀请好友的用户是否都在30岁以下?如果你发现某类人群做了很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即可将其设为目标人群。
要想判断某项产品改动是否奏效,可先测试部分用户的反映,然后将测试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如果新添加了一个报表功能,可先以半数用户为测试对象,观察是否会有人因该新增功能而多使用本产品几个月。如果无法在不激怒另一半客户的情况下完成测试,至少可以比较功能上线前后的用户行为有何不同。
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衡量参与度,不仅需要告知产品或服务的黏性 如何,还应指出哪些用户留了下来 以及付出是否得到了回报 。